清辉如许润桃李——母亲的廉洁与孝道滋养我的教育人生
(张佳洁 古冶区实验小学)
作为一名小学教师,每当我站在操场上看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,或是在美术校本课上倾听画笔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时,总能感受到一份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涌动。这份力量,源于母亲用一生践行的廉洁品格与孝道传承,源于母亲对我在为人师表方面的谆谆教诲,如同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的教育人生。
廉洁如灯,照亮教育路上的初心。我的母亲曾是古冶区粮食局党委副书记,主管组织、纪检和宣传工作。记忆中,她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,桌上摞着厚厚的文件,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工作日程和经验心得。她常说:“公家的权力是责任,不是特权。”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的成长轨迹中。
记得有一年春节,一位亲戚提着礼品上门,想托母亲帮忙安排工作。母亲当场婉拒,严肃地说:“能力要自己争取,规矩不能破。”那时我不解,她却摸着我的头轻声道:“做人要像秤一样公平,心里才踏实。”如今,当我担任学校音体美工作副主任,负责器材采购、活动选拔时,母亲的话总在耳畔回响。面对家长私下递来的“心意”,我微笑着拒绝;在鼓号队选拔中,我同样要求各个队伍的教练员,一定按能力、按水平选拔,确保公平。同事说我“太较真”,但我知道,这是母亲用半生清廉为我点亮的那盏灯——它让我懂得,教育者的脊梁必须挺直,才能托起孩子们清澈的眼睛。
孝道如根,滋养生命教育的温度。母亲的另一面,是十年如一日照顾102岁姥姥的“老小孩”。姥姥半卧病榻十余年,母亲每天黎明即起,将瘦弱的老人背到轮椅上,推着她看晨光中的月季;她把饭菜打成糊糊,一勺勺吹凉喂进姥姥嘴里,像哺育婴儿般耐心;深夜的按摩声与收音机里的戏曲交织,成了家里最温暖的夜曲。我曾问母亲累不累,她拭去姥姥衣襟上的饭粒,笑着说:“孝顺不是负担,是修心的福报。”
这份孝道的滋养,让我在校园里读懂了更多“无声的呼唤”。当自闭症男孩在美术课上撕碎画纸时,听课的我没有责备,而是握着他的手一起涂抹色彩,就像母亲教姥姥用勺子那样温柔;当留守儿童在运动会上摔倒哭泣,我背她去医务室,脊梁上感受到的重量,恍惚间与母亲背姥姥的身影重叠。记得那年,还担任校大队辅导员的我带着学校的大队干部们去敬老院做义工,为老人们表演节目、收拾房间,孩子们跟着老人合作诗朗诵、小合唱,快乐无比。敬老院里的笑声让几位独居老人湿了眼眶。有同事问我为何执着于“跨代教育”,我说:“母亲教会我,孝道不是单向的付出,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。”
传承如歌,谱写教育人生的和声。母亲的书架上至今摆着泛黄的《党章》和《孝经》,她说这是她的“人生指南针”。如今,这枚“指南针”也指引着我的教育之路——在音乐课上,我和孩子们用童声改编《廉洁儿歌》,清脆的旋律中跳动着规则的重量;在卫生知识讲座中,我们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学急救技巧,让孝心化作守护生命的能力;美术展览墙上,学生绘制的“我家最美时光”中,总能看到轮椅上的老人与搀扶的背影……
母亲用廉洁守护着“大家”的清风明月,用孝道经营着“小家”的烟火温情。而作为教师,我愿做这双重品格的摆渡人,让廉洁的种子在童心中抽芽,让孝道的根系在成长中蔓延。因为我知道,当教育浸润了人性的光芒,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照亮世界的星星。
夜深人静时,我常望着母亲照顾姥姥的照片备课。轮椅上已经不记得母亲是谁,常常把母亲当成我的姥姥眯眼笑着,母亲鬓角的白发在夕阳下泛着金边,那一刻我忽然明白:最好的教育,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,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写就的,关于如何做人的叙事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