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发展

发布时间:2010-03-03  作者:佚名  来源:本站原创

储量丰富的煤炭、矾土、建材等资源,是境内工业发祥的必要条件,并促使当地形成了采煤、建材、粗瓷、耐火材料等早期工业。

早在明末,古冶一带就有民采小煤窑出现,但由于封建统治者“恐泄山川之王气”,“旋开旋禁”(民国二十六年版《滦县志》),未获发展。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开平矿务局在林西凿井建矿,始有煤炭工业。光绪十五年(1889年)建古冶火车站后,农民采石砸碴,采石烧石灰,通过铁路运输销售更远的城镇,使建材工业兴起。民国9年(1920年)由私人集资在古冶铁路南建集成瓷业公司,后改为集成瓷厂(即今唐山市第八瓷厂),引入邯郸、彭城、唐山缸窑等地的制缸技术,生产缸和粗瓷制品,是最早的粗瓷业。民国25年(1936年)侵华日本人在古冶开办矾土矿,两年后定名为兴中公司粘土部,属长城矿业株式会社,掠夺开采唐家庄老石山的矾土资源;民国27年(1938年)唐山德盛窑业厂出资在古冶铁道南建德盛窑业厂古冶工场,生产耐火砖;民国33年(1944年),日本在古冶建华北炉材股份有限公司古冶工场,生产碴砖和火泥(耐火土)。3个企业的建立,使耐火材料工业得以发展。20世纪40年代,又有铸铁、化工等业的发端,这些工业建国后有的发展成了本地的重要产业。

伴随林西矿、赵各庄矿、唐家庄矿的建立,为生活服务的缝纫、鞋帽、粮食加工、印染、食品、酿酒、修补轮胎、自行车修理、钟表修理等业以及机械加工、翻砂、铸造等业也都发展起来。到19世纪30年代末,工业和手工业有200多家,从业550多人。由于战争的破坏,尤其是外国侵略者只顾疯狂掠夺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,摧残民族工业的发展,地方工业的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等条件十分薄弱,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;人民生活困苦,购买力极低;境内工业、手工业每况愈下。到全境解放时,竟然没有一业发展成规模生产,很多工厂和手工业作坊破产、歇业。

建国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古冶区不断探索新型工业发展模式,树立“工业强区”的发展思路,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依靠科技进步,调整优化产业结构,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扶持壮大民营企业,充分发挥“资源丰富,驻区大企业、驻区大企业闲置资产、民营经济发达”四大优势,逐步形成“煤及煤化工、钢铁、水泥、电力”四大产业为工业格局。2004年,城乡工业现价产值68亿元,利税4.3亿元,分别增长27.6%46.3%。其中:规模以上工业现价产值50.2亿元,增加值17.7亿元,利税2.5亿元,分别增长77.7%69.7%70.3%

 

冀ICP备09018864号-1 Copyright(C) 2022 - 2027 www.gyqwmw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